同时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就是复本位制。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较为流行。复本位制的最大问题是,这种制度要求金银有一个确定的比价,但在市场上,金银的比价要受供求的影响。于是,一座新的金矿的发现就足以改变金银的市场比价,从而给整个货币市场造成混乱。这是复本位制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复本位制(Bimetallic Standard)亦称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对称是单本位制,即银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国在确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纪长期采用复本位制。
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所谓基本通货,是指一个国家的计价标准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力。
复本位制的出现
平行本位制在中外历史上早已有之。例如,在中国汉武帝时代,就有金制的“麟趾袅蹄”和银锡合金的“白金三品”同时流通。在近代的英国,则有1663年金“基尼”和银“先令”并行。但当时金银的币值对比,完全由两种金属的实际价值决定。实际价值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平行本位制”下,同一种商品有两种价格——金币价格和银币价格,而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又是时常变化的。这样,就使商品交换和信用事业难以正常进行,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平行本位制实行的结果,自然会走到金和银交替充当本位币的局面。但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只有一种金属作为通货,又往往因该种金属为数有限而不能满足社会对货币的更多需求。为此就出现了两种金属同时流通而由法律规定其铸造比价的制度。英国于 1717 年立法,1个金基尼和21个银先令等值,等量金银的铸造比价为15.2∶1,这就是复本位制。
4复本位制的特征:各国采用复本位制的共同特征:
①通过法律,以一定成色、重量、形式(铸币)的金和银作为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
②金币和银币均有法定的无限清偿能力。
③金币和银币均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毁和自由输出入。
④金银两种铸币可以自由兑换,其他通货也可任意兑换成金币或银币。
上述第一个特征,实际上就规定了同样可铸为本位币的金和银在币值上的对比 ,即所谓铸造比价 。例如,美国在1792 年实行复本位制时 ,规定每 1金元含纯金 24.75厘(grain,1厘=0.065克)。每1银元含纯银371.25厘;金元和银元等值,故同等重量的金和银作为货币的价值对比即为15∶1。有无这种“铸造比价”,是复本位制不同于另一种金银同时流通制度——平行本位制的一个重要标志。
5复本位制四个优点:①造币材料丰富,足值货币的供给不虞短缺。
②金、银价值不同,可以分别适应大、小额交易的需要。
③两种金属的实际价值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补偿,货币价值总的说来比单本位制时稳定。
④比单本位制更易于维持对用金、用银和其他复本位制国家的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