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改革元年”,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调控具有为全面改革的展开提供条件配套的特殊意义,而年初经济运行一度表现出的较明显的下行压力,亦使宏观调控当局的动向与举措备受关注。半年过后,现已看到颇具亮色的调控成绩:继龙头指标GDP于一季度报出7.4%的增长率之后,二季度的运行又在明显企稳的同时略有回升,GDP增长率达到7.5%,使上半年的经济增速站在7.4%以上。从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先行指标的动态和一系列经济指标综合分析,预计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重演前两年“前低后高”轨迹、使全年经济增速达到7.5%之上,应是大概率事件。
客观地看,上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特点和亮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了“让市场充分起作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调控理念。哪怕在年初经济下行压力较明显、市场预期较悲观,甚至有境外新一轮“中国经济崩溃论”舆论抬头的情况下,宏观决策层坚持明确地给出信息:只要中国经济运行处在可接受的区间之内,政府决不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
二是在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框架不变的同时,成功地贯彻宏观调控的“相机抉择”原则,以“微刺激”有效推进了“稳增长”,并提振了市场信心。
三是在宏观调控中鲜明地运用供给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强调结构优化,兼顾一般。在“微刺激”的投资事项上,通过适当对高铁工程、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项目、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等作出重点支持,既能对经济运行产生适当的景气提升作用,又能改善民生、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升级并培育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后劲。
四是把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把短期与中长期目标有效衔接。在调控中,坚定地实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企业工商注册程序、压缩政府“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扩展“营改增”改革的行业覆盖面、推进反腐廉政建设、进行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等改革举措,并为下半年即将正式展开的财税配套改革、公车制度改革等作了很好铺垫,体现了在宏观调控中把短期状态掌握与中长期“攻坚克难”配套改革过程衔接起来、寓调控于改革的全局协调和长远追求。
在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展望今年下半年,中国宏观调控将会继续体现上述亮点和特色,但随各项改革任务展开,全局协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可能上升。建议有关部门总结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更多注重“在供给端发力”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跟踪国民经济运行动态并前瞻性地考虑政策储备与项目储备,在全面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使中国宏观调控更好地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取向和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功能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