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抓手”,是扩内需稳增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调结构促转型、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有序推进重点项目投资,不断加强重点项目融资工作。为及时研判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金融有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对我市的项目融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情况如下:
一、新常态下我市项目融资环境特点
(一)经济初步筑底企稳,形势审慎乐观。
2016年,我市整体经济筑底企稳初现端倪,形势审慎乐观。一是经济增速保持较快发展,我市好于全区,自治区好于全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17.9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略低于上年7.7%的增速,略高于自治区7.2%的增速,也高于全国6.7%的增速。我市显现出筑底企稳的迹象:从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回暖,能源价格回升,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推进,房地产价格开始反弹。
2017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6.04亿元,同比增长7.3%,总量位列全自治区各盟市第一,增速排在阿拉善盟(7.7%)和兴安盟(7.5%)之后,位列全区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4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32.9亿元,同比增长7.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360.73亿元,同比增长7.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9%。
(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服务业发展较快。
2017年全市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309项,总投资6469.30,当年计划投资1631.36亿元。截至4月末,重点项目和企业贷款新增77.6亿元。
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首季“开门红”,3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97.1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区和全国平均增速 0.6个和1.4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5.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6.2亿元。其中,商务服务业营业利润上涨最快,实现23.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8亿元;其次是铁路运输业,实现营业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272.7%。
二、我市项目融资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一)金融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一是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长。2016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0.78亿元,同比增长12.5%,较GDP增长快5.2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8.69%,占GDP比重达到3.64%。2016年末,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118.18亿元和2909.77亿元,分别增长15.45%和7.69%。
二是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16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91%,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4月末,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86%,同比下降1.99个百分点。
(二)融资渠道逐步拓宽,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
我市的融资结构趋于优化,融资主体逐步回归理性。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2016完成直接融资151.1亿元。同时,积极利用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发行标准化债券,积极发展股债结合产品,新增短期融资券46亿元、企业债券25亿元、公司债券27亿元。2016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中,直接融资占比达21.59%,比2015年提高0.66个百分点。2017年4月末,新增短期融资券10亿元、中期票据5亿元、公司债券21亿元,新增直接融资合计36亿元,占比达37.08%。
(三)金融风险有效缓释,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201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有效缓释金融风险,全市不良贷款、不良率实现“双降”,截至2016年末,不良贷款规模较年初降低11.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1.07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化解不良贷款127.54亿元,为重点帮扶企业办理展期、续贷229.07亿元。截至2017年4月末,全市不良贷款规模较年初下降25.34亿元,不良率下降1.2个百分点。为重点帮扶企业办理展期、续贷84.63亿元。
三、我市推进项目融资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调整发展思路。
2017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鄂尔多斯市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融资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市“创新引领,绿色转型,为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把握“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原则,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新型融资渠道、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加强融资服务保障等方式,不断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力度。
(二)定期更新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库,扩大融资规模。
一是建立市、旗区两级融资项目数据库。切实加强融资项目数据库建设和项目对接,根据全市产业发展重点,分行业、分领域逐级谋划筛选融资项目,区分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编制成熟项目和储备项目融资需求册,及时发送给各金融机构,按季度更新融资项目数据库,实现与自治区项目数据库的信息互通共享。
二是组织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项目对接。通过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内蒙古融资服务网发布融资需求和金融产品信息,实现网上实时对接。加强全市重点项目单位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积极向金融机构及其总部汇报沟通,邀请实地考察调研,推进深度对接。通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城镇棚户区改造、生态环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我市重点领域项目建设。
(三)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一是推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针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开展调研和跟踪服务,加强拟上市挂牌企业的孵化培育工作。组织企业参加“新三板”及资本市场融资培训和考察活动,为企业和专业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二是推动债券融资。加强与各类发债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券商、评级、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扩大企业债、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中间票据、银行间私募债等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尝试发行项目收益票据,探索新型城镇化融资渠道。
三是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争取政策性银行向市内企业提供更多期限长、利息低的贷款,加大对基础建设领域的金融服务。采取BOT、TOT、PPP等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积极开发新型融资产品,保障重点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我市转型发展基金、科创基金,多方撬动国家和自治区各类政府基金及社会资本,形成良好的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全力助推全市创新引领和绿色转型发展。
四是推动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和新三板的对接机制,引导规范的私募股权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权交易市场。
四、项目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增幅减缓增速回落,贷款难和难贷款并存。
我市的信贷总量位居全区第二位,但是部分领域、行业和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现象,还存在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不畅的问题。截止2017年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45.3亿元,同比增长2.28%,增速同比回落6.89个百分点,增速较全区低8.22个百分点。企业贷款余额为2556.23亿元,同比下降3.86%。
贷款难和难贷款并存。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 ,实力较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经营策略趋于稳健,贷款意愿不强;发展较快的企业有融资需求,但银行出于自身考核和对企业潜在不良风险的担忧,更愿意青睐于风险较低的政府投资项目;小微企业自身缺乏抵质押物,加之近年担保链风险仍然较高,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二)项目融资需求大,信贷资金供给相对不足。
截至2017年4月末全市重点项目融资信息库中存量项目195个,项目总投资1390.27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25.11亿元,融资需求381.84亿元。1-4月份全市银行业新增贷款累计发放456.23亿元,除去转贷和续贷,重点项目和企业贷款新增77.6亿元。主要投放在铁路、城市绿化、棚户区改造等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非公经济项目投放明显不足。
(三)项目前期工作不畅,限制项目融资进度。
调查显示,目前金融机构已经储备了很多项目,但是由于项目单位自筹资金不足或者相关立项、可研、规划、土地、环评等行政审批手续不齐备,限制了项目融资进度;还有的项目因为投资方债务问题,项目推进速度慢或者处于停建状态,已经授信的项目贷款,后续放款进度也严重受限。
(四)地区信用受损,投资机构信心不足。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环境影响,许多企业出现贷款还本付息困难,个别大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信托贷款出现无法如期还本付息,严重影响了地区的信用环境。虽然目前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是信用环境改善还需要较长时间,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机构都表现为投资信心不足。
五、项目融资发展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一)因势利导,推进重点项目融资。
经过五年的调整和改革,风险得到化解和控制,市场逐步恢复,经济逐渐企稳。如今我市早于全区,经济呈现出筑底企稳迹象。事实证明,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尊重市场规律,保持定力,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困难,只有主动适应调整和转型,才能最终化被动为主动,引领经济进入新的健康发展阶段。当前应因势利导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多方面扩展融资渠道,加大重点项目融资力度,从而拉动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发展。
我市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是保持政府投资力度,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通过政府投资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发挥产业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放大效应。二是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领域,全力推动工业稳增长增效益,推动新型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三是培育空港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整合优化各类资源。
(三)改善地区信用环境,聚焦金融生态建设。
逐步改善地区信用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不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升信用信息和征信结果应用水平,使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记录可查阅、可评估、可传播,建立信用奖惩机制,以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强化守信观念,提升公众诚信意识,打造诚信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