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
产生
随着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世界经济的兴起,货币替代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货币替代不仅对一国的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会削弱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甚至使宏观经济政策事与愿违。
含义
企业从银行或海外取得外汇借款后并不是直接使用外汇资金,而是将外汇结汇给银行,取得人民币资金加以使用,这种现象称之为“贷款替代”。之所以称为贷款替代,是因为它与货币替代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学者姜波克和杨槐(1999)对货币替代的定义是“所谓货币替代,就是指一国居民因对本币的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方面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从货币替代的定义当中可以看出,外币替代本币执行货币的职能时,货币替代就发生。
贷款替代的实质就是外汇贷款替代人民币贷款,因为企业在申请外汇贷款之后,并不是使用外汇资金,而是要使用人民币资金,但是企业并不是直接去申请人民币贷款,而是申请外汇贷款,外汇贷款实际上挤占了人民币贷款,外币替代人民币具体从事信贷业务。
所谓货币替代,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开放经济与货币可兑换条件下,本币的货币职能部分或全部被外国货币所替代的一种经济现象。货币替代现象在现代经济中非常普遍,世界各国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譬如在该国人们可以使用外汇进行交易,持有外国金融资产等等。货币替代可分为直接货币替代和间接货币替代(McKinnon,1985)。
直接
是指两种或多种货币在同一经济区域作为支付手段相互竞争。也就是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货币,都可作为支付手段用于商品交易,经济主体持有不同货币的交易余额,而且各种货币之间可以无成本地自由兑换。因此,直接货币替代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的替代。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直接货币替代现象主要发生在金融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直接货币替代程度都非常轻微,而间接货币替代程度则相对较高。
间接
主要是指经济主体持有以不同币种表示的非货币金融资产并在这些资产之间进行转换,从而间接影响对该国和外国货币的需求。人们对以不同货币表示的非货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主要是出于规避投资风险的考虑,资产多元化可以减小预期外的经济或政治波动带来的损失。除了不同币种的非货币金融资产的相互替代之外,同一币种的货币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替代也是间接货币替代的一种形式,它同样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货币需求。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或预期将会发生高通胀时,人们会更多地购买能够保值的固定资产,而尽可能减少货币持有量。与直接货币替代相比,间接货币替代更为普遍,对经济的影响也更加复杂。
货币替代的分类可以通过下表加以描述(Mizen&Pentecost,1996)。表中第二列是该国货币CD和外国货币CF,第三列是分别以该国和外国货币表示的非货币金融资产。CD和GF之间的替代构成直接货币替代,BD和BF之间的替代是间接货币替代,而同一行中的替代(CD和BF或者CF和BF)则是间接替代的另一种类型。
货币替代现象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出现的。在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汇兑制)时代,各国货币按固定比例兑换,不存在汇率风险,因此也就没有货币替代现象。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按照铸币中含有的贵金属含量进行兑换,汇率只在由黄金输送点确定的狭窄范围内波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则是通过美元与黄金挂钩,不同货币之间存在固定的平价。但是在铸币时期却存在另一种意义上的“货币替代”现象,即同—‘币种中贵金属含量多的货币被含量少的货币所替代。这一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出现的货币替代呈现出与此相反的特点,即良币替代劣币,经济学家将这种规律称为格雷欣法则Ⅱ。之所以出现这种倒置的状况是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当发生通货膨胀或者货币贬值时,货币的购买力会降低,所以人们更愿意将劣币兑换成良币以避免购买力的损失。